2019年中国生物医学与智慧医疗论坛 暨第十八届全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

职  务:小编

职  称:

电子邮箱:国家万人计划

科研方向:  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是为适应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需要,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专家指导和咨询

  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是为适应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需要★◆◆,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专家指导和咨询组织,主要职责包括指导◆■★■、协调全国工程硕士教育活动,监督工程硕士教育质量,推动工程硕士教育与企业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联系与协作,指导开展工程硕士教育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骆教授兼任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Journal of InnovativeOptical Health Sciences国际期刊主编,Journalof Biomedical Optics★■★、ExperimentalBiology and Medicine等国际期刊编委。他主持完成的“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获取小鼠全脑高分辨图谱◆◆◆■■■”成果2010年12月发表于Science◆■◆★★■。曾任国家“十五”863计划生物信息技术主题管理专家,科技部纳米科技重大专项专家委员会纳米生物和医药组成员,《光电子·激光》◆■★★★★、《中国激光医学杂志》和《激光生物学报》副主编。2011年★★★■,他受聘为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活体蛋白质功能的光学分子成像新技术新方法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骆教授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国内外专利20余项。

  郑海荣,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0年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2006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获博士学位,之后在加州大学戴维斯(UC-Davis)做博士后研究◆★◆,07年回国工作。现担任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兼任医工所所长、Paul C. Lauterbur生物医学成像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健康信息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级医学影像技术与装备工程实验室主任。

  大会欢迎各单位相关方向的研究人员◆■■★★、在读博士硕士生、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与会交流,请填写参会回执并发送到组委会邮箱。

  主题报告7:受体的分子生物物理特性调控其化学信号动力学及长程生物力作用研究

  主要学术服务:担任IEEE Transaction onUFFC AE编委、Ultrasoundin Medicine and Biology编委(2008-2016)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等;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专家委员会委员。获奖及荣誉:201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陈嘉庚青年科学奖”★★◆◆■★;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创新争先”奖状、何梁何利青年创新奖、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主要学术研究方向:非线性声学、图像与信号处理、成像技术与仪器;研制出了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仪器,实现规模产业化。此外■◆■■★,还开展了快速磁共振成像技术◆★■■、部件与仪器项目研制工作,带领团队联合研制了我国首台3T人体磁共振成像设备。发表学术期刊论文150余篇;授权专利110余项。

  明东教授,研究方向脑科学(脑-机交互与脑机智能)、神经工程与康复、智能医疗与机器人等■■■,现任天津大学科研院常务副院长■◆■★,医科建设办公室主任,医学部执行主任■◆,天津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主任■◆★◆◆◆,全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协作组组长,科学技术委员会领域主题首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负责人;国家万人计划专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IFESSLife Member、IEEE Senior Member★■◆、IEEE-EMBS天津分会主席;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神经工程委员会副主委★■■■★★、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委等。天津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执委、天津市委员会常委、天津大学委员会主委等。近年来先后主持承担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计划重点项目以及军工■◆◆★◆、航天等20余项重大课题,取得多项创新性研究成果。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2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92项,PCT 国际专利4项,获国家软件著作权1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60余篇。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中国专利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行业学术奖5项等。

  近年来,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发展迅速,智慧医疗产业引人关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备受重视。为探讨生物医学与智慧医疗的未来发展方向,进一步提高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全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协作组组长单位天津大学协同南京医科大学,将于2019年10月18- 19日共同承办2019年中国生物医学与智慧医疗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诚挚邀请您参加本次会议,探讨生物医学与智慧医疗的未来发展方向◆◆,进一步提升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会务费包含:会议资料、参会证书、报告证书◆◆★◆◆、进入各分会场,茶歇,会议期间的自助午餐、晚餐。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陈教授1999年获得福州大学化学学士荣誉学位;2002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硕士荣誉学位;2006年在德国明斯特大学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Summa Cum Laude)◆★■。曾在美国西北大学工作从事博士后研究,自2009年起在南洋理工大学担任南洋助理教授★■★, 2013年升任副教授,2016年任终身教授■■。研究兴趣包括机械力学材料,集成纳米生物界面和智能人机界面。发表了超过250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引用超过15,000次。

  冯教授是悉尼大学生物医学及多媒体信息技术实验室(BMIT)的创建者及主任■■★,是生物医学和多媒体信息技术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至今已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冯教授开创了若干个新的研究方向,并在其研究领域中做出了数项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社会影响的杰出贡献,许多研究成果在世界各地已经得到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曾获得美国优秀医学工程奖★◆◆◆。冯教授现为ACS,HKIE★■,IEE,IEEE院士■★■,及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亦是IEEE-Trans生物医学信息技术杂志(IEEE-TITB)专业主编★◆■■★,并为国际自动控制协会生物医学系统技术委员会(IFAC-TC-BIOMED)现任主席◆★■。

  冯大淦,悉尼大学理学院副院长,澳大利亚皇家阿尔弗莱德王子医院荣誉研究顾问,香港理工大学信息技术讲座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顾问教授,以及西北工业大学★◆★◆,东北大学与清华大学客座教授,上海交通大学Med-X研究院首席科学顾问及国际顾问委员会主任。

  陈晓东教授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校长讲席教授(President’s Chair Professor)和物理与应用物理学院礼任教授;同时是NTU的柔性设备创新中心(iFLEX)主任和马克斯普朗克 - NTU人工感官联合实验室主任◆◆◆★。

  骆清铭教授从事信息光电子学与生物医学交叉的学科---生物医学光子学新技术■◆◆、新方法研究◆■★■。现任海南大学校长,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科技委生物与医学学部副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医学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光学工程和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陈教授担任Nanoscale和Nanoscale Advances的副主编,也是Nanoscale Horizons的科学编辑,同时是Advanced Materials◆■,Small Methods等权威期刊的顾问编辑。他于2016年被授予皇家化学学会会员,先后获得十多项著名荣誉■◆■◆■,包括Small青年创新奖★■★◆★,新加坡NRF奖◆◆★★■,先进材料名人堂,路博润(Lubrizol)年轻材料科学研究员奖,是著名的高被引科学家。

  原标题:《2019年中国生物医学与智慧医疗论坛 暨第十八届全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